今天,《我在岛屿读书》将播出第四卷《人间少年》,老朋友祝勇将再次来到岛屿书屋,与余华、苏童、程永新、阿来一起带领观众重返少年时代,介绍那些对他们影响深远的启蒙读物。
(资料图)
顺着成长的脉络,他们从自己的作品中挑选了三部代表作,分享了自己在写作中获得精神成长的感悟。在他们看来,阅读和写作不仅启智增慧,还带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,而这种精神力量将受用终身。
从连环画到四大名著
文坛大家少年读物大公开
如果说孩子是一张白纸,那童年读物便如画笔一般,塑造着他们的审美,甚至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。本期《我在岛屿读书》,文坛大家们分享了他们少年时代最喜欢的读物。
苏童读得最多的是连环画,包括《小兵张嘎》《铁道游击队》《渡江侦察记》《艳阳天》等等。苏童表示时至今日自己依然收藏着这些书,有满满一大箱子。程永新的少年读物则是《杨家将》《岳飞传》《三国演义》,其中他最爱看的是《三国演义》,反复读了有无数遍。程永新表示:“少年时期读《三国》未尝不可,我们不必去限制一定的年龄段读什么书,阅读应该是一种非常自由的选择。”
此外,不少经典的成长小说,也对余华、苏童等人产生了深远影响。比如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《献给爱斯美的故事》《尼克·亚当斯故事集》《大卫·科波菲尔》等等。余华表示,很多作家都会花费相当的篇幅去写自己少年的经历,因为“少年时期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,是最能让作家找到兴奋点的”。
写作的过程
其实也是一个作家精神的轨迹
写作,不仅仅是表达内心的过程,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。因此,回望文坛大家们的经典著作,很大程度上都会反映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转变。节目中,他们从书架中挑选出了自己眼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作品。
阿来选择的是《尘埃落定》《云中记》和《空山》。以《尘埃落定》为例,阿来介绍说,过去曾经有好几年的时间,自己其实对写作有些迷茫,于是他放下了笔,成为一名旅友,在山林高原中行走,感受川西等地的历史。后来,他把这些所见所闻转化为文字,写成了《尘埃落定》。“我作为一个作家,要成为那个一直能往前走的,一定要去寻找那种对写作、对生活持续的激情。”阿来说道。
苏童选择的作品是《米》《黄雀记》和《夜间故事》。他以三本小说封面的颜色为角度进行了深入解读。《米》是苏童第一篇长篇小说,它的封面是黑色的,聚焦的是人性,书中人物基本处于一种对峙和斗争的状态,展现了作家血气方刚的一面;《夜间故事》封面选择了绿色,代表苏童把自己最好的创作时光,都给了短篇小说;《黄雀记》是离现在最近的作品,它的颜色比较亮,更趋向作家的一种温暖的表达。“在写作这里,没有绝对的进化论,它甚至可能有起伏、有平静。写作的过程,其实也是一个作家精神的轨迹。”苏童表示。
听完了阿来和苏童的介绍后,余华半开玩笑道:“让一个作者介绍自己的书,是最困难的,真不知道从何处入手。”但漫长而精彩的写作生涯,一定有几部作品对余华的意义非比寻常。今晚,让余华亲自揭晓答案吧!
文坛老友追忆史铁生
“读他就是读爱、读宽容”
《我在岛屿读书》第一季节目中,文坛大家曾多次追忆史铁生,余华的一句“我记得他的温度”让观众动容不已。本期节目,他们再度通过一则则故事,还原对文学保持着最纯粹热爱的史铁生。
节目中,余华讲起了自己代史铁生签名的趣事。当时,他正在澳门城市大学做演讲,学生们拿了一堆书让他签名,这其中,就有一本史铁生的作品。余华发现后,迅速将自己的名字划去,签上了“铁生”二字。这则短视频当时在网络上流传甚广,余华也开玩笑地表示:“如果书上签名是‘史铁生’的话,那可能是他本人签的。如果只是‘铁生’的话,那肯定是我签的。”一段代为签名的故事,足以见得余华与史铁生的深厚感情。
而从程永新随后的讲述中,我们更能深刻感受到史铁生对文学的热爱。程永新表示,当年史铁生完成《务虚笔记》后向《收获》杂志投稿。但《大家》前主编李巍读过之后,几次登门拜访程永新,希望能在《大家》上发表这篇作品,并帮助史铁生拿到一笔奖金。对当时需要做透析维持生命的史铁生来说,这笔奖金可解不少燃眉之急。但史铁生还是拒绝了,《务虚笔记》最终在《收获》杂志上发表,并在文坛引发了轰动效应。“大家都敬佩铁生的为人,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,依然能保持自己写作的纯粹性。”程永新感叹道。“有一类作家写作的调性就是温暖的、励志的,史铁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。这也是他的作品这么多年来一直被大家喜欢的原因,你读他就是读爱,读宽容,读一种安静的心境。”苏童说道。
7月6日,今日头条12:00,江苏卫视21:20,锁定《我在岛屿读书》之《人间少年》,让我们坐上时光机,去文坛大家的青春年代看一看。
星标赞和在看
上一篇 : 使用Stable Diffusion生成艺术二维码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