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从超市买的购物袋没走几步就漏了,菜还没上桌每人先交1元“餐具费”……
王女士在一家连锁超市购买了几袋汤圆,刚从冰柜里拿出来的汤圆冰手,她花1.2元买了个大号可降解购物袋。可她刚走出超市门,购物袋就破了一个口子。王女士只好把几袋汤圆抱回了家。“这1.2元花得真不值,还挺坑人的。”
可降解购物袋怎么“又贵又难用”?一位业内人士分析,原来的不可降解塑料袋原料是聚乙烯,大部分可降解购物袋的原材料是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,相比之下后者更环保,但存在承受不住拉力等问题。
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翁云宣说,随着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,原材料产能迅速增长、成本持续降低,可降解购物袋的价格会越来越便宜,但质量应该有基本保证。
一位市民在朝阳区姚家园路一烧烤店扫码点餐时,手机屏幕上最先出来的不是菜单,而是“请选择就餐人数”,输入“2人”后,账单上自动加了2元。“这是餐具费,每人1元。包含水杯、盘子、勺子、筷子。”服务员解释。“顾客不交这1元钱就不能用餐具了吗?”服务员尴尬地回了一句:“这是必选的。”如果光“撸串”可以不用筷子、盘子,但店里还有麻辣烫、锅包肉,“总不能也用手吧?”
连日来,记者走访通州、大兴等多个美食街发现,收取“餐具费”已经成了普遍现象。“结账时才发现餐具也收钱,心里难免不舒服。”“我们一落座就把塑料膜拆了,才发现外包装上有一行小字:餐具2元。”顾客抱怨。
“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,餐饮业经营者应当免费提供符合质量标准和卫生条件的餐具,餐厅不能额外收取餐具费用。”北京市晨野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中伟说,有些餐厅会提供封闭包装的成套消毒餐具,但消费者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,如果餐厅没有事先告知是收费餐具,就没有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,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上一篇 : 观察:新时达:接受大和资本调研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